「冬奥风向标」新!前沿绿色科技实现奥运会首次碳中和
央广网北京2月8日消息(记者吕红桥)特别报道《冬奥风向标》本期推出《新!前沿绿色科技实现奥运会首次碳中和》。
在被称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内,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比赛正在进行,这里连续3天诞生了速度滑冰新的奥运会纪录。选手们脚下的冰面,支撑着他们不断刷新纪录。传统冰场更多采用氟利昂作为制冷剂制冰,这块冰场使用的则是二氧化碳,在百年冬奥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国家速滑馆制冰系统设计总负责人马进形象地比较了这两种制冰方式的不同之处。马进说:“氟利昂的温室效应基本上是二氧化碳的4000倍。欧洲人做过一个测算,这个东西跑到大气中1公斤,相当于一辆家用轿车开4万到5万公里。”
而用二氧化碳制冰,整个过程碳排放趋近于零,冰面温差可以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是目前最低碳、最环保、最先进的制冰方式。在国家速滑馆,这项技术还得到了延伸。马进团队把二氧化碳制冰过程中所产生的余热收集起来,输送到运动员的更衣室,实现了制冰和供热一举两得,进一步降低了能耗,减少了碳排放。马进介绍:“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如果技术做到位的话,投入的电除了用来制冰以外,还能把和电等量的40度以上的有用的热量全收回来,就相当于白用。”
制冰有“黑科技”,造雪也有不少新技术。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主要设在延庆和崇礼山区,这两个地方降雪较多,技术人员把冰雪融水收集起来,用于造雪,再结合高科技,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说:“我们的人工造雪系统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效节水设备和智能化的造雪系统,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动态保持最佳的造雪效率,有效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
北京冬奥会全面使用低碳能源,赛事所有场馆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为了应对新能源电力波动,电网研发应用了柔性直流技术,能够精准计算,把忽大忽小的风电和光伏发电均衡稳妥地送到赛场。赛事场馆则把节能降耗做到了极限,以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为例,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与节能研究所所长肖伟说,通过金属构件断接、包裹保温材料、提高气密性等措施,可以大幅降低用电量和用热量。
肖伟说:“从我们的测算数据来看,它一年能够节约二百六七十万度电,同时还能够节约30万到40万热量的使用费。折合成标准煤的话大概是1000吨,折合成二氧化碳的话大概是2300吨。”
北京冬奥会的绿色还体现在低碳交通体系上。本届赛事以既环保又耐寒的氢能出行为主,示范运行1000多辆氢能源汽车,配备30多个加氢站,并引入氢气检测技术,确保安全可靠。
某加氢站工作人员介绍:“为了保证冬奥期间我们提供氢气的品质,在站内还筹建了全国第一座车用氢气检测实验室,以保证冬奥会期间车辆的平稳运行,为车辆提供保质保量的洁净能源。”
数据显示,北京冬奥会利用各种前沿科技,推出了18项碳减排措施、4项碳中和措施。综合测算,本届冬奥会碳排放量将实现中和,成为奥运办赛的“绿色标杆”
来源:央广网